首页 资讯 正文

水稻总产突破4600吨,集体经济翻两番:永丰村的三年蜕变|您牵挂的四川

体育正文 233 0

水稻总产突破4600吨,集体经济翻两番:永丰村的三年蜕变|您牵挂的四川

水稻总产突破4600吨,集体经济翻两番:永丰村的三年蜕变|您牵挂的四川

封面(fēngmiàn)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6月的四川眉山永丰村(cūn),稻浪随风翻涌,与观光道上熙熙攘攘的游人、“丰收里” 综合服务中心的茶香笑语,以及远处飞驰而过的高铁(gāotiě)列车,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(shēngjībóbó)的现代(xiàndài)乡村图景。这动人的画面,正是三年前那个夏日播撒下的希望种子,破土绽放的模样。 六月的永丰村高标准农田。侯建明摄(shè) 2022年6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永丰村(cūn),于田埂间殷殷嘱托:“严守耕地红线,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,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‘天府粮仓’。” 自此,永丰村便以(yǐ)这一嘱托为指引(zhǐyǐn),踏上了(le)蜕变之旅。 三年时光流转,永丰村既有 “水稻依然翠绿,荷花年年盛放” 的不变,更有日新月异的变化(biànhuà) —— 田间道上人流如织,“丰收(fēngshōu)里” 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,科技小院专家常驻指导,6月5日,东坡创客“新农人” 小院也正式揭牌成立。这些改变还具象化(jùxiànghuà)为亮眼的数据:水稻总产(zǒngchǎn)突破 4600 吨(dūn),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(zēngzhǎng)超 300%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.12 万元…… 东坡(dōngpō)创客“新农人”小院。图据东坡区融媒体中心 变化,就凝结在这片希望(xīwàng)的田野上。 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夯实产粮根基 永丰之变(zhībiàn),根在土地。 站在(zài)田边眺望,高标准农田的(de)规整风貌尽收眼底:田块齐整(qízhěng)如方,道路纵横相连,沟渠畅通无阻,就连田埂拐角都精心修成圆弧状。回忆往昔,村民们感慨万千:“20多年前,这里虽地势平整,但土地零散不成片,和现在完全没法比!” 如今,经过持续推进(tuījìn)的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,以及2023年的新一轮提标改造,昔日零碎(língsuì)的 “块块田”,已华丽转身为千亩沃野良田。 这份转变(zhuǎnbiàn)背后,是永丰(yǒngfēng)村对耕地保护的坚定决心与有力行动。三年间,村里通过农房腾退、园地退出和林盘整理,新增240余亩耕地并全部种上粮食,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固在 6000 亩。与此同时,四川全面推行的 “田长制”,构建起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责任体系,让(ràng)每一寸土地(tǔdì)都(dōu)有了专属守护者,切实保障良田粮用。 作为村级 “田长”,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每(měi)周巡田里程近10公里,手机上的(de)巡田APP忠实记录着他守护(shǒuhù)土地的每一步。村里创新构建(gòujiàn)的 “田长+副田长+四员” 包片联户机制,更是让耕地撂荒、乱占现象实现(shíxiàn) “零发生”。此外,“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工程质量养护综合保险” 的引入,为良田系上 “安全带”,也为永丰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李雪平在田间查看。图据东坡区融媒体(méitǐ)中心 良种良法良机(liángjī)助推粮食稳产增产 2024年(nián),永丰村喜迎丰收,粮食产量超4600吨,最高亩产达863公斤。这份丰收佳绩,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(de)自然条件,更离不开良种、良法、良机的助力(zhùlì)。早在 20 多年前(qián),四川农业大学(nóngyèdàxué)教授马均便(biàn)看中永丰村的优势,来到永丰村搞示范试验,后来全省最大(zuìdà)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也落户于此。2023年6月,在中国农技协支持下,永丰水稻科技小院落成,成为现代化农业的 “智慧大脑”。以马均教授为首的30余位专家团队扎根田间,专注(zhuānzhù)筛选高产、优质、宜机化良种,推广水稻与蔬菜、中药材轮作等高效复合种植(zhòngzhí)模式。 马均教授查看试验田。图据(tújù)东坡区融媒体中心 多年来,马均团队在这片(zhèpiàn)土地上(shàng)累计测试600多个品种,成功(chénggōng)筛选出30多个良品(liángpǐn)并推广至全省。马均表示:“今年我们收集了70多个优良品种,计划筛选出2到3个,再配合新技术,实现水稻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。” 而中试通过的优秀品种(pǐnzhǒng),多由种粮大户王元威率先(shuàixiān)试种。自2002年流转土地(tǔdì),王元威的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,其中包括1500亩水稻中试基地。他骄傲地说:“我种的都是(shì)试验成熟品种,亩产很高。” 去年,王元威投入3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引入育秧流水线和码盘机械臂(bì),实现(shíxiàn)育秧全自动化。他的儿子王海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返乡,成为 “00 后” 新农人,凭借智能化操作,一人就能管理 1500 亩田。 王海聪在田边(tiánbiān)操作无人机。侯建明摄 “科技,就是第一生产力啊!”“老农人(rén)”王元威感慨道。 三产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(qúdào) 2023 年初,永丰村一纸 “乡村(xiāngcūn) CEO” 招聘令引发全国关注,37 岁的邓凯脱颖而出,为村里注入全新市场思维。在他的带领下(xià),永丰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联合社建立 “三司两社” 架构,深挖(shēnwā) “米文章”。以 “永丰大米” 为核心(héxīn),米露(mǐlù)、米乳、米酒等 “米 +” 系列产品在 “丰收里” 展销区备受青睐,“永丰五宝” 成为(chéngwéi)游客热门伴手礼,今年 “米 +” 产业再升级,形成 “永丰八宝” 产品矩阵。邓凯兴奋地介绍:“永丰大米销售火爆,已售出超 200 吨,近(jìn)期通过与顶流直播(zhíbō)平台合作,单日销售额近 100 万元。” “永丰(yǒngfēng)八宝”集体亮相。图据东坡区融媒体中心 机制革新(xīn)推动发展提速,永丰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联合社沿着培育 “新农人”、研发新产品、打造新场景(chǎngjǐng)、丰富新业态的 “四新” 路径稳步前行。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:2022年50 万元,2023年突破100万元,2024年跃升至203万元。如今,农田观光道(dào)、车行小环线、农耕研学课程等农旅项目,让(ràng)田园变身公园,月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(wànréncì)。 乡村的蓬勃发展,吸引着外地人纷至沓来,也让不少本地人选择(xuǎnzé)返乡。村民李俊花和老伴从城里搬回(bānhuí),她当上清扫队长(duìzhǎng),在家门口(jiāménkǒu)实现就业增收。25岁的张澳退役后毅然返回家乡,从讲解员逐步成长为 “村播”,负责直播带货永丰农(nóng)特产品,他说:“家乡越来越好,农村也大有可为!”
水稻总产突破4600吨,集体经济翻两番:永丰村的三年蜕变|您牵挂的四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